我是讀上海譯文出版社 岳麟先生翻譯的版本
小時候刪節版真是讀了個寂寞,這次只能說是把情節順一遍。
單論情節很好看,長杜的心理描寫非常極致,剛讀時感覺和悲慘世界的情節部分不相上下,但是越讀越覺得許是長杜把更多焦點放在這部分,筆力更佳。當成社會派推理讀也是很過癮。全書共分六大章,其實「罪」在第一章就已經完全發生,二到六圍繞在「罰」。在最開始,男主早就決定要犯下罪行,非臨時起意。後面章節,透過他與其他角色的互相試探或辯論,更進一步帶出他行動的深層原因。
殺害當鋪老闆按他所言其實是極端理性思考的結果,不過在第一章他前後糾結不安的情緒反應卻與理性相衝突。
粗讀一些分析,提到男主羅佳的想法是反烏托邦的。大學生身分算是中上階層,受人敬重,儘管他窮,但只要願意工作便不致如此窮困,總之只要稍微勤奮一下他是處在社會地位相對穩定的狀態,但他卻主動打破穩定的狀態,辭去工作,散盡錢財,犯下罪行。如果在烏托邦秩序中,罪行、混亂還是無法被抑制,那麼烏托邦真的是可行的嗎?
我自己讀時,真的想不到這些,所以過段時間還要重看XD
最近有種感覺,讀某些經典,其情節如何如何不是最重要(或最難)的。而是書中很少被單獨提出剖析的對話、各種題外話,都要想很久,而且幾乎找不到有人解答的資料,是作為普通讀者的困擾。如果不去理解這些,只是得到一個又一個故事,本質上與觀影有何區別呢。
/關於爆雷/
在聽某個介紹金閣寺的節目時,來賓提及結局前說這樣會不會爆雷?主持人說這是純文學爆雷沒關係。
我覺得不是用是否純文學決定吧XD
因為是經典作品比較可以接受。
例如之前看過讀者抱怨讀珍奧斯汀時,在序被爆雷,我覺得這個真的不怪撰序者555
留言
張貼留言